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学府的跨界人生

    发布时间:2025-09-27 21:10:40    |     次浏览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绿树成荫的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曾代表法国参加国际击剑比赛的华裔剑客费若秋,他褪去战袍,换上校服,在常春藤盟校的殿堂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本次独家专访,带您走近这位不寻常的留学生,了解他从赛场到课堂的非凡转型。

剑尖上的梦想:辉煌的运动生涯

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击剑俱乐部,当时年仅12岁的他,在一次学校活动中首次接触这项被称为“物理象棋”的运动。

“我立刻被击剑的独特魅力征服了,”费若秋回忆道,眼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那不仅仅是体力对抗,更是智力与策略的较量,每一步都需要计算,每个动作都蕴含哲学。”

凭借过人天赋和刻苦训练,费若秋迅速崭露头角,16岁入选法国青年国家队,19岁获得欧洲青年锦标赛铜牌,22岁代表法国参加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并获得银牌,他的特点是步伐灵活、战术多变,尤其擅长在被动情况下突然反击。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取胜,更是如何优雅地面对失败。”费若秋说这句话时,神情严肃而深沉。

转折点:为何选择急流勇退?

2023年,处于运动生涯巅峰期的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暂停职业击剑生涯,申请赴美求学,这个消息在当时体育界引起了不小震动。

“许多人问我是否受伤了或是失去了对击剑的热情。”费若秋微笑着摇头,“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击剑带给我的思考,让我意识到需要充实自己另一面的能力。”

费若秋透露,这一决定源于2022年参加国际赛事期间的一次偶然经历,他在赛后与一位毕业于常春藤盟校的对手交流,发现对方不仅运动成绩优异,还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

“那次谈话让我意识到,运动员的身份不应该限制我们的人生可能性,我们可以同时追求体育卓越和学术成就。”费若秋解释道。

在教练和家人的支持下,费若秋开始了艰难的申请过程,白天训练,晚上备考,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主修体育管理和国际关系双专业。

哥大生活:从赛场到课堂的适应与挑战

进入哥大后,费若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繁重的课业压力,都让这位曾经在赛场上无所畏惧的剑客感到压力倍增。

“最初几个月非常艰难,”费若秋坦诚道,“在击剑场上,我能够通过反复训练掌握一个技术动作,但在学术领域,有些概念不是靠重复就能理解的,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费若秋特别提到了一门统计学课程,那是他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危机”。“我第一次期中考试只得了C-,那比我曾经在任何比赛中获得过的成绩都要低。”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将以往训练中的坚韧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寻求教授和同学的帮助,最终在这门课程中获得了B+的成绩。

除了学术挑战,费若秋还需要适应不同的校园文化。“在法国,运动员和学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身份,但在哥大,我发现许多人都是多面手,既是优秀的学生,又在体育或艺术领域有着出色表现,这种环境激励我不断突破自我设限。”

击剑与学术:看似迥异实则相通

当被问及击剑训练与学术研究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时,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

“绝对有!击剑中的战术思考与国际关系中的策略分析惊人地相似。”费若秋兴奋地举例说明,“就像在国际比赛中研究对手的习惯一样,国际关系中也需要对各国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就像在比赛中需要根据对手的变化调整策略一样,外交领域也需要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

费若秋甚至将击剑中的一些具体技巧与学习方法相联系。“击剑中的‘距离感’教会我保持观察和判断的适当距离,既不过于贴近失去全局视野,也不过于遥远而忽略细节,这种平衡在学术研究中同样重要。”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学府的跨界人生

2024年春季,费若秋在哥大创办了“击剑与文化”沙龙,定期邀请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探讨体育与文化、政治、经济的关系,这个沙龙迅速成为校园内受欢迎的特色活动之一。

双轨人生:平衡学业与运动

尽管专注于学业,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场,他现在是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技术顾问,每周抽出10小时指导校队成员。

“与职业训练不同,现在击剑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冥想方式。”费若秋解释道,“当我在剑道上时,能够完全专注于当下,这种专注力随后也能帮助我的学习。”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学府的跨界人生

费若秋的时间管理策略令人印象深刻,他展示了手机上的日历应用,上面密密麻麻却有条不紊地标注着各种课程、复习时段、训练时间和社交活动。

“我仍然保持着运动员时期的纪律性,”费若秋说,“只是现在不是为比赛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

未来规划:搭建体育与教育的桥梁

对于未来,费若秋已经有了清晰规划,他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最终目标是建立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国际组织。

“许多运动员在职业生涯结束后面临转型困难,因为他们全身心投入训练,缺乏其他领域的技能和知识。”费若秋的语气变得坚定,“我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帮助运动员在追求体育卓越的同时,也能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

费若秋的毕业论文方向正是探讨如何构建更适合运动员发展的教育体系,他已经开始收集数据,采访来自不同国家的现役和退役运动员。

“哥伦比亚大学给了我实现这个梦想的知识和工具。”费若秋说,“我希望未来能够搭建起连接体育与教育的桥梁,让更多运动员能够像我一样,享受双轨人生的丰富与可能。”

给年轻运动员的建议

采访最后,费若秋向那些面临类似选择的年轻运动员提出了建议:

“不要将自己限定在单一身份中,你是运动员,但同时也可以成为学者、艺术家、企业家...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体育训练赋予我们的纪律性、抗压能力和战略思维,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财富。”

他特别强调:“最难的不是同时做好多件事,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我们最大的障碍不是体力或智力限制,而是自我设限的心理障碍。”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转型和无限可能的人生篇章,从法国击剑场到纽约常春藤盟校,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人生没有单一轨道,真正的高手永远敢于开拓新的疆域。

在哥大图书馆的灯光下,费若秋合上书本,望向窗外,那个曾经手握钢剑、面戴护具的青年,如今正以笔为剑,在学术领域开辟新的战场,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世界正期待着他下一次的亮剑时刻。